俄罗斯人视角解释:为什么中国几千年来都没有占据西伯利亚?
再聊聊人口和经济因素,俄罗斯人认为中国人太安于现状,生在富饶地方,死于不思进取。汉地十八省那地方,黄河长江流域,土地肥得流油,气候暖和,种地养人绰绰有余。中国古时候开发这些地都忙不过来,哪有心思去管西伯利亚那冰天雪地。俄罗斯评论员在一些论坛上说,即使蒙古人和满人统治时期,中国控制过阿尔泰山脉和贝加尔湖附近,但人口总是南迁。为什么?南方生活好啊,粮食多,冬天不冷。西伯利亚呢,冬天零下40度,夏天蚊子成灾,土质贫瘠,种不了多少东西。
中国人管黄河以北叫苦寒之地,开发成本高得吓人,得修路、建城、运粮,古代生产力低,一个王朝扛不住就垮台。俄罗斯人对比自己,17世纪初他们东扩时,人口少,但哥萨克人耐苦,靠毛皮贸易挣钱,沙皇政府还给补贴。中国王朝呢,自给自足的心态强,没动力去冒险。俄罗斯历史书里提,彼得大帝18世纪改革后,俄罗斯才系统开发西伯利亚,但早期就是靠个人冒险家和商人推动的,中国缺少这种机制。
王朝更迭太频繁也是个大问题,俄罗斯人觉得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内斗史。春秋战国打了几百年,秦汉后三国两晋南北朝,又乱了好几百年。唐宋元明清,每个王朝平均寿命两三百年,忙着镇压叛乱、争皇位,哪有空制定长期扩张计划。俄罗斯呢,从莫斯科公国15世纪统一后,基本稳定,东扩是国家政策。伊万雷帝16世纪派斯特罗加诺夫家族开发乌拉尔,连续几代沙皇都支持。
俄罗斯史学家古米廖夫在20世纪的民族学理论里分析过,中国北方像个游牧孵化器,新部落不断冒头,消耗中国精力。相比之下,俄罗斯东扩时,遇到的部落弱得多,内部统一,扩张顺风顺水。中国明朝末年1644年亡国时,正好俄罗斯人已占西伯利亚大部,清朝忙着巩固中原,无暇北顾。
时机不对也是关键,俄罗斯人说他们来得早,占了先机。17世纪中叶,俄罗斯人已从叶尼塞河推进到勒拿河,甚至黑龙江流域。中国那时明清交替,崇祯帝1644年上吊,李自成张献忠闹农民起义,满人入关打得热火朝天。等康熙帝稳定局面,1685年派兵打雅克萨,围攻俄军堡垒,用炮轰击,俄军守了几个月,补给断了才降。但俄罗斯人觉得这仗暴露了中国武器落后,火枪火炮不如俄方先进。
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了,中国承认俄罗斯控制西伯利亚大部,边界定在阿尔贡河和外兴安岭。俄罗斯人后来在19世纪的北京条约和瑷珲条约中,又拿了更多地。中国工业化晚,鸦片战争后国力衰弱,更没机会翻盘。俄罗斯论坛上有人说,中国清朝时就意识到西伯利亚有金矿和森林,但军事上打不过,外交上也让步了。
俄罗斯人还提地理和文化因素,中国是农耕文明,扩张偏向南方湿热地带,像越南和缅甸方向。西伯利亚太北,太荒凉,不符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俄罗斯人是斯拉夫人混杂游牧血统,适应寒冷,哥萨克人就是一群亡命徒,抢地盘不择手段。俄罗斯历史资料显示,17世纪俄罗斯人口东迁少,但靠强制移民和监狱劳工开发矿产。中国呢,人口多但集中南方,北方边疆总有游牧威胁。俄罗斯人觉得,他们的东扩是欧洲殖民模式的延续,像西班牙人占美洲,而中国扩张是内陆型,吞并邻国但不远征。
总的来说,从俄罗斯人眼里,中国没占西伯利亚不是天意,而是军事、经济、时机和文化的综合结果。他们承认自己运气好,但也自夸执行力强。现实中,中俄关系不错,边境稳定,但历史教训在,提醒两国别重蹈覆辙。俄罗斯历史学家卡拉姆津在19世纪的著作里,就感慨西伯利亚是俄罗斯的礼物,中国没抓住。现代俄罗斯人看这个事儿,更务实,觉得资源共享比争地盘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