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足球甲级联赛

既往史(1932年—1962年)
编辑
被称作“德国足球之父”的塞普·赫尔贝格是德甲联赛的主要倡导者之一[21]
在1932-33赛季,德国范围内仍有55个地区在使用不同的名称举办最高级别联赛,例如行政区联赛(Bezirksliga)和大区联赛(Gauliga)[22]。早在1932年,作为德国足协第四任主席的菲利克斯·林内曼便提出创立“国家联赛”(Reichsliga)的设想,其中成绩最好的球队应成为德国冠军。原本计划于1933年5月28至29日召开全体会议进行讨论并表决,但就在会议即将举行前一个月又突然宣布取消,原因是德国国内的政治局势急剧恶化,足协在这种情况下讨论足球职业化问题显然是不适宜的[23]。纳粹上台后,区域联赛的数量自1933-34赛季起出现缩减,到二战结束时已经只剩下16个,尽管竞赛形式受到战争的影响而有一些变化,但这些联赛在当时仍然代表了德国足球的最高水準。
虽然一些欧洲主要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便开办了全国性的职业联赛,比如英格兰自1888年以及西班牙和意大利自1920年代[24],但德国分散在各地的高级联赛水準参差不齐,各球隊都是由業餘選手組成,球員靠踢球不能養家糊口,且一些顶级球队和联赛中其他球队的实力差距较大。由于缺乏挑战,导致德国球队的国际竞争力下降,欧洲赛事主要由西班牙或意大利的球队主宰[25]。德国足球要增强整体的实力水準,必需通过创建全国性的顶级职业联赛,并营造程度更为均衡的阵容来实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再次就引入一个全国性的职业联赛进行了探讨。这一想法的主要倡导者是时任科隆足球俱乐部董事长、并自1949年起担任“德甲及职业足球兴趣团体(Interessen gemeinschaft Bundesliga und Berufs-Fußball)”主席的弗朗茨·克雷默,他与战争前德国足协提出的国家联赛设想不谋而合。然而,德国足协对于竞技体育是否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运作仍表示极大的顾虑,许多批评者担心,职业球队将无法承担财务能力。因此,在1958年于法兰克福召开的德国足协成员特别会议上,创建德甲联赛的第一次尝试宣告失败。尽管如此,克雷默随后又寻求到时任国家队主教练塞普·赫尔贝格及萨尔州足协主席(后为德国足协第七任主席)的赫尔曼·纽贝格等重要人物的支持[21]。1962年,在德国国家队于智利世界杯四分之一决赛被淘汰的几周后,纽贝格再度建议创建一个顶级的联赛类别。1962年7月28日,各联邦州的足协代表在多特蒙德威斯特法伦会议中心金色大厅(Goldsaal)举行的德国足协全体会议中进行投票,最终以103票赞成,26票反对的结果,确定在1963-64赛季设立德国足球甲级联赛[25]。
新创立的德甲联赛共设16支参赛球队,其中从西部高级联赛和南部高级联赛各入围5支、北部高级联赛入围4支、西南部高級聯賽入围2支及柏林城市联赛入围1支。球队的竞技成绩及经济实力将对其参赛资格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不过每座城市只能拥有一支球队的限制则广受质疑。寻求最终16个创始成员的选择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德国足协为此设立了一项计分标准,依据球队在1951-52赛季至1954-55赛季的高级联赛排名计单倍分,1955-56赛季至1958-59赛季计双倍分,1959-60赛季至1962-63赛季计三倍分。对于入围联赛总决赛和德国足协杯决赛的球队还有附加分。此外,德国足协对于基础设施的条件也有明确的规定,参赛球队必需拥有可容纳35,000名观众的体育场和泛光灯设备。这项12年总评定的细节由德国足协董事会在1962年10月6日进行审批[26]。
高级联赛的全部74支球队中共有46支参与首季德甲的入围竞争。然而有15个申请者遭到了当场拒绝,当中包括慕遜加柏、黑森卡塞尔和利華古遜。首批9支入围球队在1963年1月11日获得通过,他们是科隆、多蒙特、沙尔克04、雲達不萊梅、法兰克福、纽伦堡、萨尔布吕肯、漢堡和柏林赫塔。此时仍有20支球队在竞争余下的7个名额,他们更试图要求将德甲联赛的参赛名额扩大至18个或20个。1963年5月6日,普鲁士明斯特、迈德里希、布伦瑞克、凱沙羅頓、慕尼黑1860、史特加和卡尔斯鲁厄成为最后入围德甲的7支球队。其余13支球队则被划入新成立的次级联赛——地区联赛[27]。
参加首届德甲联赛的16支创始球队部分极具争议性。首先,萨尔布吕肯并非通过其竞技成绩,而是通过满足场馆和基础设施要求入围。据推测,作出这一决定主要是由于时任德国足协主席团成员的赫尔曼·纽贝格希望把他的家乡球队带入德甲。若以竞技成绩计,皮尔马森斯或诺因基兴的历史表现仅次于凯泽斯劳滕,应作为第2支西南部高级联赛的球队入围德甲[28]。此外,在南部、西部和北部入围的球队也备受争议。西部高级联赛的代表认为亚琛被忽略了,但来自于下莱茵足协的球队迈德里希却受到优待[29]。作为北部高级联赛第三入围的布伦瑞克也遭到批评,因为汉诺威96在12年总评定中的得分高于前者,并且拥有更好的硬件设施[30]。
德甲联赛的16支创始球队最终为[31]:
来自北部高级联赛:布伦瑞克、雲達不萊梅、漢堡
来自西部高级联赛:多蒙特、科隆、迈德里希、普鲁士明斯特、沙尔克04
来自西南部高级联赛:凱沙羅頓、萨尔布吕肯
来自南部高级联赛:法兰克福、卡尔斯鲁厄、纽伦堡、慕尼黑1860、史特加
来自柏林城市联赛:柏林赫塔
成立初期(1963年—1968年)
编辑
赛季
歷屆联赛冠军[32]
1963–64
科隆
1964–65
雲達不萊梅
1965–66
慕尼黑1860
1966–67
布伦瑞克
1967–68
紐倫堡
1968–69
拜仁慕尼黑
1969–70
慕遜加柏
1970–71
慕遜加柏
1971–72
拜仁慕尼黑
1972–73
拜仁慕尼黑
1973–74
拜仁慕尼黑
1974–75
慕遜加柏
1975–76
慕遜加柏
1976–77
慕遜加柏
1977–78
科隆
1978–79
漢堡
1979–80
拜仁慕尼黑
1980–81
拜仁慕尼黑
1981–82
漢堡
1982–83
漢堡
1983–84
史特加
1984–85
拜仁慕尼黑
1985–86
拜仁慕尼黑
1986–87
拜仁慕尼黑
1987–88
雲達不萊梅
1988–89
拜仁慕尼黑
1989–90
拜仁慕尼黑
1990–91
凱沙羅頓
1991–92
史特加
1992–93
雲達不萊梅
1993–94
拜仁慕尼黑
1994–95
多蒙特
1995–96
多蒙特
1996–97
拜仁慕尼黑
1997–98
凱沙羅頓
1998–99
拜仁慕尼黑
1999–00
拜仁慕尼黑
2000–01
拜仁慕尼黑
2001–02
多蒙特
2002–03
拜仁慕尼黑
2003–04
雲達不萊梅
2004–05
拜仁慕尼黑
2005–06
拜仁慕尼黑
2006–07
史特加
2007–08
拜仁慕尼黑
2008–09
禾夫斯堡
2009–10
拜仁慕尼黑
2010–11
多蒙特
2011–12
多蒙特
2012–13
拜仁慕尼黑
2013–14
拜仁慕尼黑
2014–15
拜仁慕尼黑
2015–16
拜仁慕尼黑
2016–17
拜仁慕尼黑
2017–18
拜仁慕尼黑
2018–19
拜仁慕尼黑
2019–20
拜仁慕尼黑
2020–21
拜仁慕尼黑
2021–22
拜仁慕尼黑
2022–23
拜仁慕尼黑
2023–24
利華古遜
2024–25
拜仁慕尼黑
德甲首赛季的第一比赛日设于1963年8月24日,在多特蒙德主场对阵云达不来梅的比赛中,蒂莫·科涅茨卡在开场后58秒便攻入1球,成为德甲历史上的首粒入球。第一比赛日的全部8场比赛共吸引了327,000名观众到现场。在当时已成为职业俱乐部的科隆在该赛季中仅负2场,以领先第二名迈德里希6分的优势夺得德甲首赛季冠军[33]。
在接下来的一个赛季,德甲联赛遭遇了首次重大危机。柏林赫塔由于违反规定擅自提高球员工资而被取消参赛资格,俱乐部也因此被勒令降级至第二级别的地区联赛。此时按竞技成绩本应降级的两支球队卡尔斯鲁厄和沙尔克04继而提出申诉,声称各有2场比赛是在柏林赫塔暗中给球员加薪的刺激下输掉的,并双双反对将自身降级。于是德国足协宣布将德甲联赛的参赛球队数量增加至18支,并暂停降级一个赛季。德国足协还决定为柏林的球队占用一个参赛名额。政治背景在此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为自1949年以来,历任德国内阁都强调西柏林是联邦德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代替柏林赫塔的球队是柏林地区联赛的上届冠军及当届季军柏林塔斯马尼亚,它是在应届冠军柏林普鲁士网球参加升级附加赛失败和亚军斯潘道主动弃权后,通过非竞技成绩入围德甲[34]。
尽管在1965-66赛季的揭幕战取得首胜,柏林塔斯马尼亚仍然仅在德甲联赛中维持了1个赛季便降级,并且成为德甲历史上成绩最差的球队,共有7项负面纪录位居德甲之最,分别为:最低进球数(15球)、最高失球数(108球)、最少正积分(8分)、最少胜场(2场)、最多负场(28场)、最少单场入场观众(827人)和最长不胜(连续31场)[35]。而门兴格拉德巴赫和拜仁慕尼黑作为在同年升级的另两支球队,仅经历了较短时间便成为了德甲的主宰者。至1970年止,每个赛季的德甲均由不同的球队夺冠。纽伦堡在1967-68赛季夺冠后随即于1968-69赛季降级,是德甲联赛第一次及唯一一次发生卫冕冠军降级的情况[36]。2018年漢堡降級後,德甲16支创始球队已無一隊保持未降級的紀錄[37]。
在欧洲冠军杯中,首个德甲冠军科隆在四分之一决赛中被淘汰。尽管曾有法兰克福(于1960年)进入决赛以及汉堡(于1961年)和多特蒙德(于1964年)进入半决赛的纪录,但在另一方面,德国杯冠军在欧洲优胜者中的表现则更为出彩。而在欧洲联盟杯的前身——欧洲博览会杯中,德甲球队只有科隆和法兰克福分别于1964年和1967年进入半决赛[38]。
拜仁、门兴争霸期(1969年—1977年)
编辑
1970年代初,时任奥芬巴赫踢球者主席的霍斯特-格雷戈里奥·卡内拉斯在1971年6月6日揭露了震惊德甲的贿赂丑闻。由于在积分制的保级战比赛被操纵,使红白奥伯豪森和比勒费尔德得以成功留在德甲。德国足协在首席检察官汉斯·金德曼(Hans Kindermann)的调查中发现,1970-71赛季的最后8轮赛事中共有18场比赛受到操纵,并就此对涉案的52名球员、2名教练和6名球队官员进行了处罚[39]。然而,由于涉及的面广队多,影响到复杂的比赛结果,6支涉案球队最后只有比勒费尔德和奥芬巴赫踢球者被吊销德甲参赛牌照[34]。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德甲联赛的声誉跌至谷底。观众通过拒绝入场的方式以惩罚球队[40]。尽管观众人数自1965-66赛季以来便已持续下降,但最显著的还是从1970-71赛季的630万人次下降至1971-72赛季的540万人次,1972-73赛季则达到最低点,录得500万人次,平均每场比赛仅为16,372人[41]。除了丑闻的影响,在当时还有其它的原因的造成观众减少,其中包括体育场缺乏舒适性以及电视覆盖率的增加。在这之后,通过德国主办1974年世界杯的契机,许多体育场进行了改建、扩建或新建工程,尤其是得益于他们的盈利,使得其观众人数随声望再度攀升。此外,德甲球队在此期间于国际赛场上也获得了巨大成功。
门兴格拉德巴赫在1970-71赛季成为德甲首支成功实现卫冕的球队。在随后的6个赛季中,拜仁慕尼黑和门兴格拉德巴赫先后完成了夺冠“帽子戏法”,这项成就在后来只有拜仁慕尼黑可以再度实现(1985-1987年、1999-2001年,2013-2023年11连冠)。自1969年开始的连续9个赛季中,德甲冠军均被这两支球队包揽。拜仁慕尼黑于1972年迁入为慕尼黑奥运会而新建的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与巴伐利亚对手相比,门兴格拉德巴赫自身体育场的观众席位较少,且核心球员总被转售至国外。因此,它在1970年代末已不再具备竞争力。1977年是门兴格拉德巴赫最后一次在德甲夺冠,球队在1999年和2007年甚至遭到降级,拜仁慕尼黑得以在随后的时期继续扩大其德甲霸主地位[42]。
在1978年4月29日进行的一场德甲比赛中,门兴格拉德巴赫在主场以12:0战胜多特蒙德,创造了德甲历史的最悬殊比分胜利。而在1976年,比利时球员罗格·范古尔加盟科隆,其转会费在德国首次达到100万德国马克[43]。在随后的几年中,无论是转会费或是球员工资都继续大幅提升。
1970年代是德甲球队在国际赛场上最为成功的10年。其间每年都至少有1支球队进入欧洲三大杯的半决赛,当中共夺得3次欧洲冠军杯(拜仁慕尼黑于1974至1976年)、1次欧洲优胜者杯(汉堡于1977年)和3次欧洲联盟杯(门兴格拉德巴赫于于1977年、1979年以及法兰克福于1980年)。德甲还在1980年的欧洲联盟杯中包揽了半决赛的全部4支球队,这一成就迄今尚无其它国家联赛可以实现[44]。
南北对抗期(1979年—1990年)
编辑
在1980年代,德甲的观众入场人数再度滑落。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德国球星跳槽至国外球队。当时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卡尔-海因茨·鲁梅尼格从拜仁慕尼黑转投国际米兰,转会费首次超过1000万德国马克[45]。而鲍里斯·贝克尔和施特菲·格拉芙所取得的成就,也使媒体和观众的兴趣转移至网球赛场。虽然国家队在1982年和1986年均进入了世界杯决赛,但其表现仍然缺乏吸引力。为了抵消观众不足和在冬季恶劣天气条件下场地经常无法进行比赛的影响,自1986年起,冬歇期被延长至8周[46]。
汉堡凭借其当家球星霍斯特·赫鲁贝施、曼弗雷德·卡尔茨和菲利斯·馬加夫的出色表现,自1970年代末期起成为对抗拜仁慕尼黑的主角。继1979年首次夺得德甲冠军后,汉堡在奥地利主帅恩斯特·哈佩尔的带领下又分别于1982年和1983年两度折桂,后者亦因此成为德甲最成功的外籍教练。但汉堡的三连冠伟业最终未能实现,因其在1983-84赛季中因得失球数不及斯图加特而屈居亚军[47]。
拜仁慕尼黑则在1970年代末期经受住了优秀球员出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能在新的10年中延续过往的成就。然而自1980年代中期起,他们不得不面对北部重新崛起的云达不来梅的竞争。由奥托·雷哈格尔执教的云达不来梅在1970年代仍被称为“穷孩子(Kellerkinder)”,甚至曾在1980-81赛季降入德乙,但他们随后很快便升级,并持续位居德甲的积分榜上游。拜仁慕尼黑在此期间巩固了其统治地位,并在1986年和1987年赢得了第九座和第十座德国冠军奖杯,从而成为德国足球夺冠次数最多的球队。原纪录由获得过9次冠军(其中8次在德甲创立前获得)的纽伦堡所保持。拜仁慕尼黑与云达不来梅的竞争持续了好几年,在1985年和1986年冲冠未果后,云达不来梅终于在1988年夺得其第二座德甲冠军奖杯,并在接下来的几个赛季中保持强劲势头[48]。
德甲球队在1980年各4次进入欧洲冠军杯(汉堡于1983年夺冠[49])和欧洲联盟杯(勒沃库森于1988年夺冠[50])的决赛。虽然直至1984年都至少每年有1支德甲球队入围欧洲赛事的半决赛,但都无法与其在1970年代所取得的成就相比。
两德统一及商业化(1991年—1999年)
编辑
自1990年代初以来,德甲联赛的受欢迎程度日渐增长。一方面这是因为国家队所取得的竞赛成就(1990年第三次夺得世界杯及1996年第三次夺得欧洲杯),另一方面则是受益于德甲成为了媒体的目标市场。自普莱米尔电视台于1990年开始对德甲赛事进行现场直播后,德国卫星一台也在1年后接管了周六夜晚比赛的电视转播权[51]。
两德统一后,东德足球协会在1991年被并入德国足协。由于东德足球联赛系统与西德的比赛运作类似,汉莎罗斯托克和德雷斯顿迪纳摩得以从东德高级联赛进入德甲。因此在1991-92赛季中德甲临时扩军至20队,其中降级名额将多达4队。二战后首次由统一的德国参与的德甲冠军被斯图加特夺得,它在最后一轮中力压法兰克福和多特蒙德而登顶[52]。
这一时期德甲各队的竞争实力较往年更为均衡,10年中共有5支球队夺得冠军。多特蒙德凭借大手笔投入将尤尔根·科勒尔、斯特凡·罗伊特和安德烈亚斯·穆勒等欧洲杯冠军队成员从海外招致麾下,从而成为拜仁慕尼黑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除了斯图加特和云达不来梅,凯泽斯劳滕也在1998年夺得德甲冠军,成为第一支及唯一一支从德乙升级后直接夺冠的球队[53]。
在1990年代,德甲球队同样每年至少有1支球队入围欧洲赛事的半决赛,其中1次获得欧洲冠军联赛冠军(多特蒙德于1997年)、2次获得欧洲联盟杯冠军(拜仁慕尼黑于1996年和沙尔克04于1997年)以及1次获得欧洲优胜者杯(云达不来梅于1992年)[54]。
卡尔斯鲁厄、弗赖堡和沃尔夫斯堡等一些新崛起的球队在其首个德甲赛季中便获得了欧洲联盟杯的参赛资格,卡尔斯鲁厄甚至在1994年进入了欧洲联盟杯半决赛[55]。而长时间位于德甲的一些传统强队例如法兰克福、门兴格拉德巴赫和凯泽斯劳滕则在这一时期先后经历了首次降级[56]。
足球热潮(2000年—2009年)
编辑
自2000年以来,拜仁慕尼黑共获得了9次德甲冠军。期间也获得过冠军的其它球队包括多蒙特(2002年、2011年和2012年)、云达不来梅(2004年)、斯圖加特(2007年)以及在2009年首次夺冠的沃尔夫斯堡[32]。
这一时期的德甲冠军往往要到最后一轮才决出。1999-00赛季中,勒沃库森只需在最后一轮战平翁特哈兴便可夺冠,但0:2的失利使其只能将冠军拱手相让给拜仁慕尼黑。更为戏剧化的冠军争夺发生在随后一个赛季,沙尔克04在其最后一轮的比赛结束后错误认为已加冕德甲冠军,但拜仁慕尼黑凭借其补时阶段的进球成功捍卫了自己的冠军头衔[57]。沙尔克04也因此被其球迷称作“心中的冠军(Meister der Herzen)”。2003年8月24日,有“德甲恐龙”之称的汉堡在主场对阵“纪录冠军”[58],就此揭开了德甲联赛第40年的序幕。同年,德甲开始为冠军球队设立冠军星章。
2002-03年球季起,德甲引入揭幕戰概念,於第1週聯賽之星期五晚上進行,比賽球隊其中一方必定為衛冕冠軍。衛冕冠軍於揭幕戰至今保持不敗,共取得16勝5和佳積(截至2022-23年球季)。
2005年1月,由足球裁判罗伯特·霍伊泽尔参与的赌球丑闻震惊了德国[59]。然而,受到牵连的赛事仅在德乙联赛、德国足协杯和地区联赛之中。德国足协及德国足球职业联盟随即在丑闻过后设置了一个早期预警系统,用以监测未来不寻常的投注[60]。尽管如此,德甲的观众总人数纪录还是在不断刷新。2004-05赛季的306场比赛共吸引了超过1156万名观众到场观战(平均每场37,781人),这一数字为欧洲五大联赛最高。多特蒙德主场的平均上座率也为欧洲各队之冠,达到场均77,235人。造成观众人数不断攀升的原因是德国为承办2006年世界杯而改造及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的体育场,体育场还根据不同的观众需求增加了商务包厢;以及民众对足球的兴趣普遍提高,当中女观众的数量也占了相当的比重[61]。
跨入新千年后,德甲球队随即连续2次进入欧洲冠军联赛决赛(拜仁慕尼黑于2001年和勒沃库森于2002年)及1次进入欧洲联盟杯决赛(多特蒙德于2002年)。拜仁慕尼黑在2001年获得的欧冠奖杯是德甲球队于2000年代唯一一次在欧洲赛场上夺冠。
重返欧战之巅(2009年—2013年)
编辑
随着德甲在欧洲赛事中逐渐衰落,其于欧洲足联积分排名中的名次在21世纪初期也不断下降。由于排名跌出前三,其在欧洲冠军联赛的参赛名额被削减。在一度甚至沦落至欧洲第五后,德甲联赛在2010-11赛季结束时的欧战积分排名重回第三,并自2011-12赛季起再度获得4个欧冠参赛名额,2015-16赛季结束后德甲联赛的排名超过英超联赛,排名第二,仅次于西甲。[62]。
2009年,云达不来梅与汉堡在欧洲联盟杯半决赛中相遇,前者获得了胜利并成为自2002年以来第一支进入欧洲赛事决赛的德甲球队。但在决赛中,云达不来梅战至加时赛终以1:2不敌顿涅茨克矿工[63]。2010年,拜仁慕尼黑成为自2002年以来首度晋身欧洲冠军联赛半决赛及决赛的德甲球队。在决赛中,慕尼黑人以0比2负于国际米兰。他们于两年后再次进入欧冠决赛,却在自己的主场不敌切尔西。在2012-13赛季中,代表德甲参赛的7支球队全部进入欧洲两大赛事的淘汰赛阶段,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64]。此外,2013年欧洲冠军联赛决赛是在多特蒙德和拜仁慕尼黑之间进行德国德比,也是继1980年欧洲联盟杯决赛以来的首次。拜仁慕尼黑于决赛中以2比1获胜,时隔12年再度加冕欧洲冠军。德甲也因此成为继西甲、意甲和英超之后,第四个包揽欧冠冠亚军的联赛[65]。
在2010-11赛季初,阿迪达斯在德甲赛场上首次推出了统一的比赛用球,即“进球工厂(德语:Torfabrik)”;自2018-19赛季起,则改用由德比之星(德语:Derbystar)提供的“耀目APS(德语:Brillant APS)”。[66]
拜仁慕尼黑统治期(2013年—2023年)
编辑
自2013年以来,拜仁慕尼黑凭借前所未有的统治地位而与德甲所有其它俱乐部拉大差距。从该赛季开始,只有拜仁慕尼黑能够夺得德国足球冠军。期间佩普·瓜迪奥拉于2014年、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三届夺冠,成为德甲最成功的外籍主教练。同时,这是德甲历史上首次有俱乐部实现四连冠。[67]从2013年至2020年的八个赛季中,拜仁的总积分比积分榜第二位高出115分(平均每季多14.4分);它们于2019-20赛季创造了德甲历史上的最佳后半程纪录:以16胜1平和净胜球54:10的表现而未尝败绩。类似的纪录,尽管只有一个净胜球之差,迄今为止也仅发生过一次(2012-13赛季,同样为拜仁创造)。[68]因此,在各类媒体中,德甲时常被描述为单调甚至是无聊的。[69][70][71]
然而在欧洲赛事中,德甲的成绩再度下滑。特别是英格兰和西班牙顶级联赛在五年期欧洲足联积分排名榜上都遥遥领先于德甲。德甲球队在欧战赛场上只能沦为配角。2016-17赛季,没有一支德甲球队能够入围欧洲赛事的半决赛阶段,这是自2004-05赛季以来的首次。[72]2016年至2017賽季,由红牛公司出资的RB莱比锡首度参加德甲,由於經營理念不同於多數德甲俱樂部,引起了巨大的爭議,雖然萊比錫所到之處伴隨著的是各隊球迷的抵制,但是他們在德甲全季的表現卻僅次於拜仁。
自2015-16赛季起,德甲历史上首次将鹰眼系统引入门线技术,它会在常规入球发生时自动向裁判发出信号。早在2014年12月4日,当时的德甲俱乐部代表便在DFL召开的成员大会上就新技术进行投票表决。随着15票赞成和3票反对,引入新门线技术获得了必要的三分之二多数票支持[73]。视频助理裁判于2017-18赛季引入,并于2017年8月22日首次使用。[74]
由于受到2019冠状病毒病德国疫情,在2020年4月上旬的DFL成员大会上,颁布了适用于两级联邦联赛的各种创新和调整规则。因此,在2019-20赛季申请破产程序的俱乐部不会被扣9分,而是仅扣3分。同时,作为2020-21赛季参赛牌照审批程序的一部分,对于流动资金的审查已暂时中止;然而,俱乐部的经济表现最快将于2020年9月进行审查,任何出现流动资金缺口的俱乐部都会被限制转会活动作为惩罚。另一方面,在2020至2021赛季,参加两级联邦联赛的年龄限制已从17岁放宽至16岁。[75]此外,还开发了用于实现闭门作赛的理念,以使赛事能够在没有观众的情况下并以尽可能少的人员来运营。[76]在5月16日复赛的过程中,每场每队的换人名额增加至5个,并可在三个时间段内进行替换。[77]此规则在2020-21赛季得到延续。[78]
拜仁與利華古遜之爭(2024年-)
在2023至2024賽季,拜仁慕尼黑雖補入英格蘭中鋒哈里·凯恩與南韓中堅金玟哉,但联赛成绩却时有起伏。与此同时,由前拜仁慕尼黑球员沙比·阿朗素带领的利華古遜强势崛起,赛季开始后便以不败战绩一路领跑积分榜。拜仁在第23輪戰罷已經落後榜首的勒沃库森多達8分。在第27輪“德国国家德比”中主場迎戰多蒙特,最終以0比2敗給對方,落後榜首的利華古遜擴展至13分,賽後主教练湯瑪士·杜曹承認爭標無望,亦恭喜勒沃库森提早封王。至第29轮比赛时,勒沃库森在主场以5:0战胜雲達不來梅,提前5轮锁定冠军。这也是勒沃库森俱乐部119年历史的第一个顶级联赛冠军。与此同时也终结了拜仁慕尼黑长达11年的聯賽統治。